截至日前,2016年以來共有157家公司在創業板IPO上市(下稱"新公司")。據統計,新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整體業績繼續穩中有升,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同比增幅分別達23.49%和19.42%。
新公司整體呈現出明顯的創新活力,但少數新公司因行業、季節週期等原因業績有所下滑。分析人士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瞭創業板包容性正在不斷增強,投資者需要理性看待。
數據顯示,2016年,新公司平均營業總收入、凈利潤分別為5億元、0.7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12%、17.18%。今年一季度,新公司繼續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同比增長幅度達23.49%、19.42%,其中有七成多新公司實現營收與凈利雙增長。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新公司每股收益達到0.98元、0.14元,遠超老公司0.32元、0.06元的水準。
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科技含量高或是新公司整體業績繼續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據統計,有91%的新公司屬於高新技術企業,47%的新公司屬於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業績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也有少數新公司季度業績下滑或虧損。上證報記者梳理髮現,2017年第一季度,有30家新公司業績出現下滑,22家虧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受行業週期影響,業績表現相對較差。例如深冷股份因油氣行業持續不景氣、天然氣價格偏高、能源替代阻力加大等因素,導致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出現虧損。
二是受季節性波動影響,電腦通信行業、傢具行業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相對較差。業績下滑的30家公司中,電腦通信行業的公司佔比超過3成。先進數通、辰安科技、博思軟體等公司均由於生産和銷售存在季節性波動而出現一季度虧損。從上述三公司歷年經營情況看,一季度大都呈現虧損或者微利狀態。
三是受市場開拓或研發投入大等其他因素影響。部分公司報告期內加大了市場開拓和技術、産品研發投入力度,導致業績下滑。
有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理論上,一季報因報告期時間短、季節性因素、不需審計等原因,其參考價值比較低,不一定能準確代表企業整體長期業績趨勢,投資者需理性看待。